由上海长海医院李兆申教授牵头、柏愚博士完成的研究反映了中国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的“真实世界”情况,不仅发表在《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而且获得亚太地区消化病学同行的高度评价。它背后的故事再次应验了那句谚语——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9年,经过近半年学习,我已可熟练完成单人结肠镜操作,数月时间我遇到不少因下消化道出血行结肠镜检查患者,其中一半是炎症性肠病,余者多为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结合国外专科期刊的阅读积累,柏博士发现其与欧美国家不尽相同,后者以结肠憩室(炎)为主。带着这个疑问他查阅专业书籍,但相关描述甚少,提及病因多出自欧美研究。他调阅科室过去10年因下消化道出血行结肠镜的700余例患者资料,发现病因依次为炎症性肠病(30%)、结肠息肉(20%)和结肠癌(10%),但这还远不能代表中国的现实。
为获取全国下消化道出血临床流行病学数据,柏博士全面检索万方、维普等主要国内生物医学数据库,设定严格的入选与排除标准,从近1500篇研究报告中精挑细选了300篇拥有完整患者信息和明确结肠镜结果的临床报道。而且,为获得更详尽的一手信息和避免病因分类偏倚,他还依照作者联系方式逐一确认。在那段时间,每天打数十通长途电话成为“家常便饭”,对于无法提供确切数据的临床报道,他只能忍痛割爱。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艰辛筛选与考证,仅160篇报道纳入分析,涉及25个省、4个直辖市、168家医院的53 951例患者,最终确证结肠癌、结肠息肉、结肠炎是我国下消化道出血的三大常见病因;儿童患者则为结肠息肉、慢性结肠炎和肠套叠,填补了我国下消化道出血临床流行病学空白。
研究或许只是开始,柏博士表示,其结果具有启示作用,如结肠癌致下消化道出血占近1/3,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它提示,我国针对高危/平均危险人群的结肠癌筛查需提上议事日程。可喜的是,2011年底结肠癌已列入上海市社区居民免费筛查项目。
李兆申 1980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1988年获该校消化内科学硕士学位;现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委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副主委,上海市消化病学会委员及上海市食管静脉曲张治疗研究会副主委。担任《华人消化杂志》,《中国内科年鉴》,《军医大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消化病内镜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研究工作,尤其擅长消化内镜诊断与治疗,如消化管狭窄、消化管良、恶性肿瘤、消化管出血、胆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慢性胰腺炎等。率先在国内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十多项,曾获国家、军队各种等级科研成果10余项,参加编写专著12部,发表论著、综述、短篇报告及科普文章9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药杰出中青年基金及上海市科委基金课题一项,经费总额达40余万元。目前指导硕士生5名、博士生3名,在研课题3项。主要发展方向:(1)消化系疾病内镜诊断及介入治疗;(2)平站时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及综合防治;(3)慢性胰腺疾病诊断及综合防治。
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上海市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主编专著11部,参编著作30部;发表论文313篇,第一作者168篇,其中国际期刊发表14篇,Medline收录78篇,CA收录29篇,SCI收录3篇,4篇论文被国外引用12次。
1993年被上海市卫生局评为先进卫生工作者并记大功、获上海市第四届银蛇奖、上海医学会施思明基金会进步奖,1994年获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上海市科技启明星,1995年获第二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1997年获第二军医大学金润奖,1998年担任赴湘抗洪救灾医疗队长,荣立集体、个人三等功、国家卫生部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荣立集体二等功、被评为总后优秀党员,2002年被评为总后勤部院校育才奖银奖、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荣立个人二等功。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跨世纪百人培养计划。
E-mail: zhsli@81890.net ; zhsli@chxh.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