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释】
一、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 心脏(★)① 心脏的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的第2~8周是心脏形成的关键时期,先天性心脏病的形成主要在这一时期。② 小儿心脏的位置: 随年龄而改变,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尖搏动在第4肋间隙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大于2岁,横位心逐渐变成斜位,3~7岁心尖搏动已位于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心尖部分主要为左心室。
(二) 心率(★★★)新生儿平均120~14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2~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0岁70~90次/分。小儿心率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进食、哭闹、发热等。因此,心率的测定应在小儿安静或睡眠状态。一般体温升高1℃,心率增加10~15次/分。
(三) 血压(★★★)2岁后小儿收缩压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收缩压=年龄×2+80mmHg(年龄×026+107kPa)。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袖带宽度以相当于上壁2/3长为宜。
二、 先天性心脏病
(一) 病因(★★★)系由遗传因素主要是染色体畸变和环境因素如宫内感染,药物影响、接触大剂量放射线、代谢性疾病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 分类(★★★)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根据左、右两侧及大血管间有无分流分为3类。① 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 临床最常见的类型。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循环的压力高于肺循环,血液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当剧烈哭闹、屏气或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患肺炎,致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高于体循环或左心室,血液出现右向左分流时,临床可出现暂时性青紫。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② 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 某些原因,如右心室流出道狭窄,致使右心压力高于并超过左心,血流经常从右向左分流;或大动脉起源异常,使大量氧含量低的静脉血流入体循环,出现持续性青紫。常见有法洛四联症,大血管错位等。③ 无分流型(无青紫型): 左、右心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道或分流,常见有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右位心等。
(三)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特点(★★★★)
1. 房间隔缺损缺损较大的分流量也大,导致体循环血流不足而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体格瘦小、乏力、多汗、活动后气促。当剧哭、患肺炎或心力衰竭时,右心房压力增高超过左心房时,出现暂时性右向左分流而出现青紫。体检时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心界扩大,一般无震颤,大多数病例于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Ⅱ~Ⅲ喷射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第2音增强和固定分裂。
2. 室间隔缺损缺损较大时,左向右分流量多,体循环流量相应减少,患儿多生长迟缓、体重不增、消瘦、喂养困难、活动后乏力、气短、多汗等,有时因扩张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体检心界扩大,心尖搏动弥散,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Ⅲ~Ⅳ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向四周广泛传导,可扪及收缩期震颤,肺动脉第2音增强。
3. 动脉导管未闭导管口径粗大者,分流量大,表现生长发音落后,喂养困难、气急、咳嗽、乏力、多汗等。有时因扩大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而引起声音嘶哑。体检可见患儿多消瘦,轻度胸廓畸形,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占据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于收缩期末最响,杂音向左锁骨下、颈部和背部传导,可伴有震颤,肺动脉瓣第2音增强。由于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宽,可出现周围血管征,如水冲脉、指甲床毛细血管搏动、股动脉枪击声。当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主动脉时,即产生右向左分流,造成下半身青紫,亦称差异性紫绀。
4. 法洛四联症法洛四联症是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有4种畸形组成: ① 肺动脉狭窄: 以漏斗部狭窄多见。② 室间隔缺损: 多为膜部周围型缺损。③ 主动脉骑跨: 主动脉骑跨于左右心室之上,随主动脉发育,右跨现象可逐渐加重。④ 右心室肥厚: 属继发性病变,为右室负荷加重的结果。以上4种畸形中肺动脉狭窄最重要。主要表现为青紫,多见于毛细血管丰富的浅表部位,如唇、指(趾)甲床、球结合膜等。患儿多有蹲踞症状,每于行走或活动时,常主动蹲下片刻。患儿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也增生肥大,表现为指(趾)端膨大即杵状指(趾)。婴儿有时在吃奶、哭闹、情绪激动后,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引起突然昏厥、抽搐。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Ⅱ~Ⅲ级粗糙喷射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2音减弱或消失。
(四) 护理措施(★★★★)保持安静,适度活动,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供给充足营养,促进生长发育。预防感染。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做好洋地黄药物的用药护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