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发布人:管理者   发布时间:2012/08/30    浏览次数:1444    
        【考点精释】
        一、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和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一) 解剖特点(★★★)① 上呼吸道: 婴幼儿鼻腔相对狭窄,鼻粘膜薄嫩并富于血管,炎症时粘膜肿胀,易造成鼻塞,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延续,鼻窦口相对较大,急性鼻炎时常累及鼻窦,婴儿出生后6个月即可患鼻窦炎,以上颌窦和筛窦最易感染;婴幼儿咽鼓管较短、宽、直,呈水平位,故鼻窦炎时易致中耳炎。咽扁桃体至1岁末逐渐增大,4~10岁达高峰,14~15岁时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② 下呼吸道: 婴幼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撑作用小,纤毛运动差,清除能力弱,易感染导致呼吸道阻塞;右侧支气管较粗、短,为气管直接延伸,异物易坠入右侧支气管,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婴幼儿肺弹力纤维发育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使肺含血量相对较多而含气量少,故易于感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或肺气肿等。
        (二) 生理特点(★★★)① 呼吸频率与节律: 各年龄呼吸频率见表91。② 呼吸类型: 婴幼儿呼吸肌发育差,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而隔肌活动明显,呈腹膈式呼吸;随着年龄增长呼吸肌逐渐发育,站立行走后,膈肌下降,肋骨由水平位逐渐倾斜,遂出现胸腹式呼吸。
表9-1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频率(次/min)
年龄 每分钟呼吸平均次数 呼吸∶脉搏
新生儿 40~50 1∶3
1岁以内 30~40 1∶(3~4)
1~3岁 25~30 1∶(3~4)
4~7岁 20~25 1∶4
8~14岁 18~20 1∶4
        (三) 免疫特点(★★★)新生儿和婴幼儿咳嗽反射差,气道平滑肌收缩功能及纤毛运动功能均较差,难以有效地清除吸入的尘埃及异物颗粒。婴幼儿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低,尤以分泌型IgA(SIgA)为低,且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补体等的数量及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炎症。其炎症局限于某一组织则按该部炎症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等,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一) 病因(★★★)① 婴幼儿上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免疫特点导致易患上呼吸道感染。② 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占95%以上,常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科萨奇病毒等;细菌为继发感染,常见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③ 疾病影响、环境不良、护理不当等可致反复发作和病程迁延。
        (二) 临床表现(★★★★)
        1. 一般类型上感轻症主要是鼻咽部症状,多见于年长儿,多在受凉后1~3日出现流涕、鼻塞、喷嚏、咽部不适、轻咳和不同程度发热,可伴有头痛、食差、乏力、全身酸痛等。重症多见于婴幼儿,可骤然起病,畏寒、高热,可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烦躁,甚至高热惊厥。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下颌淋巴结肿大伴触痛,肠病毒感染患儿可出现不同形态的皮疹,肺部体征阴性。
        2. 两种特殊类型上感① 疱疹性咽峡炎: 由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夏秋季。表现为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见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1周左右。② 咽结合膜热: 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好发于春夏季,可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流行。临床以发热、咽炎、眼结合膜炎为特征,颈部或耳后淋巴结肿大,有时伴胃肠道症状。病程1~2周。
        3. 并发症婴幼儿多见。上呼吸道炎症可波及邻近器官和向下蔓延。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年长儿若患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上感可致急性肾炎、风湿热等疾病。
        (三) 辅助检查(★)病毒感染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偏低;继发细菌感染时增高。
        (四) 治疗要点(★★★)① 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为主。② 抗病毒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时给予抗菌治疗。
        (五) 护理措施(★★★★)① 适宜环境: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每日通风1~2次,每次15~30分钟,但避免让冷风直接吹到患儿躯体,防止患儿病情加重;室温保持在18~20℃,湿度50%~60%,以湿化气道、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② 保证休息: 患儿需适当休息,尤其是高热患儿,应卧床休息,有利于机体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哭闹,因上呼吸道感染时通气不畅,过度活动或哭闹可加重病情;各种检查、治疗和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以保证患儿安静休息。③ 饮食护理: 患儿多有发热、食欲减退,偶伴呕吐,故须少食多餐,喂乳时遇到患儿咳嗽或呕吐,应暂停喂哺,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应给予患儿易消化、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食物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多喂温开水,保证患儿摄入充足水分,以加快毒素排泄和调节体温,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④ 发热护理: 高热的患儿盖被不宜过厚,要松解衣服或襁褓,以利散热;体温超过385℃时应酌情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冰枕袋或在颈部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温水浴、冷盐水灌肠等,物理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按医嘱给予退热剂,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静注或肌注来比林,或25%安乃近溶液滴鼻;每4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骤升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⑤ 鼻部护理: 当分泌物结痂时,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冷开水,轻轻将痂物拭去,并用少许油类(凡士林等)涂抹鼻翼周围的皮肤,以减轻皮肤疼痛;鼻塞严重妨碍吮乳和睡眠者,可在喂乳前15分钟及临睡前适当用05%的麻黄碱溶液滴鼻,每次1~2滴,每日2~3次,可使鼻腔粘膜血管收缩,鼻腔通畅,但不能用药过频,以免产生依赖或出现毒副反应,滴药时宜取头低位,以免药液经鼻咽部咽下引起呛咳。⑥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食物;咽痛者可用温淡盐水或复方硼砂液漱口,或口含咽喉片,年长儿可用咽喉喷雾剂等。⑦ 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观察有无惊厥先兆,尤其是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当高热患儿出现兴奋、烦躁、惊跳等惊厥先兆,应立即通知医师,按医嘱给予镇静药,同时采取降温措施。
        三、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大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常与气管、毛细支气管同时受累,亦可为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肺部闻及可变的干性啰音和不固定粗中湿啰音为其临床特点。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① 病原体: 病毒或细菌,或混合感染。② 易患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特异性体质、营养不良、佝偻病等。
        (二) 临床表现(★★★★)咳嗽为主要表现,开始为刺激性干咳,以后有痰,如为细菌感染痰可呈黄色。婴幼儿全身症状较明显,常有发热、精神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体检肺部呼吸音粗糙,可闻及不固定的散在干、湿啰音,啰音的特点是随体位变化和咳嗽而改变,一般无气促和发绀。婴幼儿时期可发生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称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其特点为: ① 多见于3岁以下,有湿疹或其他过敏史的患儿。② 咳喘明显,呼气性呼吸困难,昼轻夜重,肺部叩诊呈鼓音或过清音,听诊双肺布满哮鸣音及少量粗湿啰音。③ 有反复发作倾向,多数患儿随年龄增长而发作渐少,至学龄期痊愈,少数患儿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三) 辅助检查(★)① 病毒感染血白细胞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时增高。② 肺部X线检查无异常或有肺纹理增多。
        (四) 治疗要点(★)① 控制感染。② 止咳、祛痰、平喘。
        (五) 护理措施(★★★★)①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18~20℃,湿度55%~65%,以减少对支气管粘膜的刺激,利于排痰。患儿取半卧位或舒适的体位,注意经常更换患儿体位,定时为患儿拍背,指导并鼓励患儿有效咳嗽,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促进炎症消散。鼓励患儿多饮水,以防止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超声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对哮喘性支气管炎患儿,注意观察有无缺氧症状,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② 维持正常体温: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以防惊厥发生。保证充足的水分及营养供给。保持口腔清洁,婴幼儿可在进食后喂适量开水清洁口腔。
        四、 小儿肺炎
        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冬、春季及气温骤变时多见,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之后发病,也可为原发感染。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① 病原体: 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等。② 易患因素: 营养不良、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等。③ 发病机制: 病原体主要经呼吸道入侵、少数由血行入肺,引起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支气管粘膜水肿和管腔狭窄,造成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功能障碍和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二) 临床表现(★★★★)常见为支气管肺炎。
        1. 轻症肺炎大多起病急,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但无全身中毒症状及其他脏器功能的损害。① 发热: 热型不定,多为不规则发热,小婴儿及重度营养不良小儿可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② 咳嗽: 早期为刺激性干咳,以后有痰。③ 气促: 多发生在发热、咳嗽之后气促明显,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每分钟达40~80次;同时可见呼吸困难,出现鼻翼扇动、唇周发绀,严重者出现三凹征、点头样呼吸或抽泣样呼吸。④ 肺部听诊早期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呼吸音粗糙,以后可听到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以脊柱两旁及两肺底为多;病灶较大者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新生儿及小婴儿表现可不典型,新生儿肺炎有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和产后感染性肺炎2种,其表现差别较大: 产前感染的患儿多在娩出后24小时内发病,出生时多有窒息,复苏后可见呼吸快、呻吟、体温不稳定等;产时感染的患儿因感染的病原不同其表现有较大差异,易发生全身感染;产后感染性肺炎患儿可先有上感表现,常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周发绀、口吐白沫、呛乳、吐乳及体温升高或降低等,肺部体征不明显,严重时在脊柱两旁仔细检查可闻及细湿啰音。
        2. 重症肺炎除呼吸系统症状外,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循环、神经及消化系统等受累及的表现。① 循环系统: 常见心肌炎和心力衰竭,心肌炎表现为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电图显示ST段下移和T波低平或倒置;心力衰竭时表现为心率突然增快,安静状态下超过180次/分,呼吸突然加快,超过60次/分,骤发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心音低钝,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肝短期内迅速增大,尿少或无尿,颜面或下肢水肿等;重症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可发生微循环衰竭。② 神经系统: 轻度缺氧常表现烦躁或嗜睡,脑水肿时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呼吸不规则、前囟隆起、脑膜刺激征阳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③ 消化系统: 轻症者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食欲减退、呛奶、呕吐、腹泻等;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肠麻痹,出现严重腹胀、肠鸣音消失;也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吐咖啡渣样物、大便隐血阳性或黑便等。
        若延误诊断或病原体致病力强,在肺炎治疗过程中,中毒症状或呼吸困难突然加重,体温持续不退或退而复升,可导致脓胸、脓气胸、肺大泡及肺脓肿等并发症。
        (三) 辅助检查(★)通过血白细胞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肺部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 治疗要点(★★★)① 控制肺部感染。② 对症治疗。③ 改善通气功能。④ 防治并发症。
        (五) 护理措施(★★★★)
        1. 及时改善缺氧状况① 生活环境宜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居室温度应保持在18~20℃、湿度60%为宜,利于呼吸道的湿化,有助于分泌物的排出;不同病原体肺炎患儿应分室居住,以免交互感染;病室每日上、下午各通气1次,紫外线消毒1次。② 保证患儿安静休息,尽量避免哭闹,以减少氧的消耗;采取半卧位,或抬高床头30°~60°,应经常帮助患儿翻身更换体位,或抱起患儿,以利分泌物排出,减轻肺部淤血和防止肺不张。③ 吸氧。
        2. 保持呼吸道通畅① 经常使患儿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1次。同时,用手轻拍患儿背部,促使痰液排出,方法是五指并拢、掌指关节略屈,轻拍背部,方向是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边拍边鼓励患儿咳嗽;若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而排出不畅时,可进行体位引流,使呼吸道分泌物借助重力和震动易于排出。② 对痰液粘稠不宜咳出者,可按医嘱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雾化吸入器中加入庆大霉素、利巴韦林(病毒唑)、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等药物,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20分钟。③ 必要时给予吸痰,注意勿损伤粘膜,且吸痰不能过频和过慢(过频可刺激粘液产生增多,过慢可妨碍呼吸使缺氧加重),吸痰不宜在哺乳后1小时内进行,以免引起呕吐;吸痰时患儿多因刺激而咳嗽、烦躁,吸痰后宜立即吸氧。④ 鼓励患儿多饮水,防止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哺喂时应耐心和细心,防止呛咳引起窒息;母乳喂养婴儿可延长喂哺时间,喂哺过程中可让患儿休息片刻;人工喂养者选用开孔大小合适的乳头喂养,以防乳汁流速过快造成呛咳;呼吸困难较重者,喂哺同时应给予吸氧;断乳的患儿饮食宜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应少食多餐,每次进食不宜过饱,以免膈肌抬高影响呼吸;进食时可取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对呼吸的影响;病情严重不能经消化道喂养者,可按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3. 维持体温正常① 调节室内温、湿度,对小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可采取松解包被予以降温。② 尽量多给患儿饮水,以保持体内液体平衡。③ 给予物理降温。④ 按医嘱给退热剂进行药物降温。无论是物理降温还是药物降温,在采取降温措施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同时观察降温效果。
        4. 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发生并发症。
        5. 用药护理肺炎用药主要是抗感染。抗生素使用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重症宜静脉给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