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儿科基础护理
发布人:管理者   发布时间:2012/08/29    浏览次数:1325    
        【考点精释】
       一、 儿科基础护理
       (一) 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较薄嫩,易擦伤,可因护理不当而引起感染。因此护理时动作应轻柔、敏捷,指甲要剪短,以免损伤小儿皮肤。小儿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注意头颈、腋窝、会阴等皮肤皱褶处。根据病情及季节定期为患儿擦浴或沐浴。冬季每周至少1次,夏日每日至少1次。每日晨、晚间护理时可擦洗。浴后用婴儿爽身粉,保持皮肤干燥。为了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应使用中性肥皂。小儿头部要经常清洗,最好留短发,头发亦应经常梳理。内衣内裤要经常换洗,如有呕吐而浸湿衣服者,应及时更换。勤换尿布,大便后用温开水清洗臀部,并吸干,以防局部糜烂、臀红和褥疮的发生。床铺必须平整、干洁。饭前便后洗手。每日检查婴幼儿的皮肤,以便及时发现有无皮疹、出血、皮肤损伤或其他异常情况,还应及时变换体位,减少局部皮肤受压,改善血液循环。
       (二) 心理护理(★★★)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患病和住院可造成儿童身心创伤。疾病给小儿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医院陌生的环境及各种治疗操作使儿童产生恐惧,尤其是与父母分离,更使患儿产生焦虑不安。患儿住院时,由于年龄不同、疾病和病情不同、住院时间的长短不同,因而对住院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在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中,应认真做好心理护理。
       (三) 住院护理常规(★★★★)
       1. 入院护理① 迎接新患儿: 接到新患儿住院通知后,应立即安置好床位(温箱调节温度与湿度),对危重患儿应安置在抢救室以便于抢救。护士接待新入院患儿和家属时应仪表端庄、言语温和、态度亲切和蔼,尽量满足新入院患儿心理和生理的需要。同时,准备医疗病历和护理病历各1份,并填写入院病历有关各个项目和卡片。② 介绍病房情况: 病室环境、作息时间、探视制度,以及工作人员如主管医师、主管护士、护士长等。将患儿及家长带至病床边,并将其介绍给其他患儿和家长。对急、重症患儿,护士应根据病情先协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按入院护理顺序进行工作。③ 进行入院护理评估: 护理程序先给患儿作护理体检,测量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然后向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史的采集,了解患儿生活情况如患儿睡眠、饮食、排泄等生活习惯,爱称或小名,是否去幼儿园,学龄期患儿所在年级、性格、爱好及学习情况等,患病后有何改变。还要问清与家长联系的方法。将获取的体检和病史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实施之。当班护士将入院护理评估详细记录于患儿的护理个案。④ 清洁护理: 给患儿作清洁护理,若病情允许在24小时内完成卫生处置工作,如洗头、更换衣服、剪指(趾)甲、沐浴或擦浴等。洗浴时,观察全身情况,特别应注意有无皮疹,以利及时发现传染性疾病。
       2. 住院护理① 环境与个人卫生护理: 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每日3次,每次半小时,并根据患儿不同年龄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保持皮肤、粘膜清洁,防止口腔炎、尿布皮炎发生。一般患儿每日晨、晚间护理各1次,每次给患儿换尿布后,应注意臀部清洁;饭前、便后为卧床患儿洗手,做到定期洗澡或擦浴,每周给患儿修剪指甲1次。② 饮食护理: 按医嘱正确发放饮食,并记录进餐情况,一般患儿在护士协助下集体进餐,以促进食欲;同时护士应经常与营养师联系,反应患儿饮食情况,协助营养师不断改善患儿各种饮食的供应,提高其食欲。③ 基础护理: 给患儿测体温、脉搏、呼吸。新入院患儿,3日内每日测3次;一般患儿每日测2次;危重(心脏病、重症肺炎等)、发热、低体温者则每4小时测1次;给予退热处理后半小时重测体温1次。一般患儿每周称体重1次,早产儿每周称体重2次。床边交接班时除病情交班外,要注意清点病区患儿人数。病危及死亡者及时通知家属。可根据情况为患儿制定生活日程,保证患儿的休息与睡眠。④ 病室消毒护理: 一般病室每周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次,新生儿室、重症病室每日1次,治疗室则每日2次。按时用消毒水清洁台面、床栏杆及地面。对死亡患儿应进行终末消毒。⑤ 给药护理: 按医嘱正确备药、给药,严格做好查对制度,对静脉给药的患儿要加强巡视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⑥ 安全护理: 认真执行各种安全防范措施,保证患儿的安全。如新生儿注意防止包被蒙头过严、哺乳姿势不当、乳房堵塞新生儿口鼻造成新生儿窒息;婴幼儿和年长儿应防止异物吸入、中毒、跌伤、触电、烫伤等。⑦ 特殊护理: 长期住院的学龄期患儿要注意使患儿与学校、同学保持联系,为其补习功课,如肾病综合征患儿待其病情稳定后可在每日午休后安排一些时间读书、做作业等,以免患儿担心因病影响学习而引起不安。
       3. 出院护理① 通知患儿和家属: 护士按出院医嘱,提前通知患儿和家属,做好出院的准备。
       4. 办理出院手续护士执行出院医嘱,填写出院通知单、结账、指导家属办理出院手续。同时,凭出院医嘱处方领取药物,交给家属,并指导用药常规。② 健康教育: 按不同病种指导患儿,注意饮食健康、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加强康复和锻炼,掌握药物服用知识和家庭护理知识及技能。对于患儿出院后仍需进行的特殊护理,如鹅口疮、注射胰岛素等,护士应向家长示教,并待其熟练掌握后,患儿方可出院。③ 记录有关文件: 如填写出院护理评估表,病历按出院病历顺序整理好。在出院登记本、日报表上登记出院患儿姓名,注销各种卡片,如住院患儿诊断卡、床头卡、服药卡等。④ 病床单位消毒: 整理用物。垫、褥、被、枕芯放于日光下暴晒6小时,或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病床单位(床、桌、椅),用消毒溶液擦洗;食具、脸盆、便盆,应用蒸汽或煮沸消毒或用消毒溶液浸泡。病室应开门窗通风。
       二、 小儿用药的护理
       (一) 药物的选择(★)① 抗生素: 在使用中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更要重视其毒副作用。如氯霉素可抑制造血功能,链霉素的肾毒性及对听神经的损害等。广泛、长时间地滥用广谱抗生素,除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外,还易引起菌群失衡,使体内微生态紊乱,产生微生物对药物的耐受性,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② 退热药: 对婴儿多采用物理降温及多饮水等措施退热,不宜过早过多地应用退热药物。婴儿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Reye综合征。③ 镇静止惊药: 发生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等镇静止惊药,使患儿安静休息,解除惊厥。④ 肾上腺皮质激素: 常与抗生素合用,用于急性严重感染,或用于过敏性疾病和哮喘发作等。长期使用可影响骨骼生长和水、盐、蛋白质、脂肪代谢,引起高血压和库欣综合征等。水痘患儿禁用激素,以防疾病扩散和加重,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水痘应减量或停用。⑤ 镇咳止喘药: 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易于咳出。对哮喘患儿目前提倡局部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必要时也可用茶碱类,但该药可引起精神兴奋,新生儿、小婴儿慎用。⑥ 止泻药与泻药: 对腹泻患儿一般不主张用止泻药,可适当使用保护肠粘膜的药物,或加用含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制剂以调节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小儿便秘一般不用泻药,多采用调整饮食方法(如增加蔬菜)、松软大便或使用开塞露等外用药的方法通便。
       (二) 药物的剂量计算(★)按体重计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可算出每日或每次需要量。其计算公式为: 小儿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若为注射药物,护士应准确、熟练地将医嘱的药量换算为抽取注射用的药液量。如某患儿需肌内注射地西泮(安定)4mg其针剂规格为每支10mg/2ml,该小儿注射地西泮药液量为4mg/10mg×2ml=08ml。若注射药物为瓶装粉剂,护士应先计算好恰当的液量冲化粉剂,以便于计算抽吸量。如头孢曲松(头孢三嗪)针剂每瓶1g,可用5ml注射用水冲化,使其溶液每05ml内含头孢曲松100mg,若医嘱为某小儿应注射该药200mg,护士应抽取注射量为1ml。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可根据具体情况与自己的经验,灵活运用换算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认真计算仔细核对,严防出差错。
       (三) 给药方法(★★★)包括口服法,注射法,外用药,及其他如雾化吸入较常应用、灌肠法小儿采用不多、新生儿根据病情可作滴鼻和气管内给药,含剂、漱剂等只能用于能合作的较大患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