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小儿保健
发布人:管理者   发布时间:2012/08/29    浏览次数:1326    
        【考点精释】
        一、 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各期的特点(★★★★)
        小儿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此过程既是连续性的,又有其年龄阶段性的特点。小儿年龄阶段划分、各期特点及护理要点见表31。
表31小儿各年龄分期、各期特点和护理要点
分期 年(月)龄 特点 护理要点
胎儿期 从精卵细胞结合至小儿出生前 胎儿完全依赖母体生存,孕母的健康、营养、环境及疾病等
对胎儿发育影响很大(尤其是胚胎期)
应做好孕妇和胎儿的保健
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滿28日 对外界适应能力差、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加强保暖、合理喂养、预防感染
婴儿期   出生后至满1周岁 生长发育迅速,需营养量多,但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
易患消化紊乱或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尚未成熟
提倡母乳喂养、合理营养指导、言语和动作训练、计划免疫
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 生长发育速度减慢;智力、言语、思维、心理及应人应物能力发展迅速;
乳牙出齐,乳类饮食转为混合膳食;识别危险因素能力差;易患各种传染病
加强教育,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性格;口腔卫生护理;合理喂养;
安全护理;预防疾病  

 

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周岁) 生长发育再次减慢;智能发育更完善;易发生意外事故、
感染和传染性疾病;患免疫反应性疾病开始增多
加强学前教育(沟通能力、品行、生活和学习习惯等);预防保健
学龄期 6~7周岁至青春期(12~14岁)开始之前   体格生长稳步发展;智能发育较前更成熟 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合理用眼(防近视)、
注意口腔卫生(防龋齿);端正坐、立、行姿势(防脊柱畸形)
青春期 女孩11~12岁至17~18岁
男孩13~14岁至18~20

 

岁体格生长再次加速,生殖系统发育增快,智能飞跃发展 学习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保证充足的营养;加强体格锻炼
        二、 生长发育
        (一) 生长发育的规律(★★★★)① 连续性与阶段性: 婴儿期与青春期发育速度是最快的两个时期。②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性: 小儿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在儿童期发育迅速,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降达成人水平。③ 顺序性: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④ 个体差异性: 小儿生长发育虽按一般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受机体内、外因素(如遗传、营养、教养及环境等)的影响,而出现很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受遗传、性别、营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性别、营养、疾病、孕母情况及生活环境等。
        (三) 体格增长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在临床应用中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和牙齿是评估小儿体格生长最常用的指标。不同年龄小儿体格生长的指标见表32。① 体重: 体重是身体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体重的变化最能显示小儿的营养状况,是衡量小儿体格生长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临床补液量和给药量的重要根据。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7~12个月: 体重(kg)=6(kg)+月龄×025(kg);2岁至青春前期: 体重(kg)=年龄×2+8(kg)。② 身高(长): 2~12岁: 身高(长)(cm)=年龄×7+70(cm)。③ 牙齿: 2岁以内小儿的乳牙数目约等于月龄减4~6。
表3-2不同年龄小儿体格生长的规律及正常值
年龄  体重(kg)   身长(cm) 头围(cm) 胸围(cm) 前囟 牙齿
新生儿   3 50  34  32  1.5~2.0cm
1岁  9 75 46  46  1.0~1.5岁闭合  6个月左右长出乳牙
2岁 12 85 48     20颗(2.0~2.5岁出齐
        (四) 感觉、运动功能和语言发育(★★★)见表33。
表3-3小儿运动、言语、智能发育发展过程
年龄  粗、细动作 语言  适应周围人物的能力与行为
新生儿  无规律、不协调动作;紧握拳 能哭叫  铃声使全身活动减少
2月 直立及俯卧位时能抬头  发出和谐的喉音 能微笑,有面部表情眼随物转动
3月  仰卧位变为侧卧位;用手摸东西 咿呀发音 头可随看到的物品或听到的声音转动180°;注意自己的手
4月 扶着髋部时能坐;可在俯卧位时用两手支撑抬起胸部;手能握持玩具 笑出声  抓面前物体;自己玩弄手,见食物表示喜悦;较有意识的哭和笑
5月 扶腋下能站得直;两手各握一玩具 能喃喃地发出单词音节  伸手取物;能辨别人抓面前物体;自己玩弄手,见食物表示喜悦;
较有意识的哭和笑声;望镜中人笑
6月 能独坐一会;用手摇玩具   能认识熟人和陌生人;自拉衣服;自握足玩
7月  会翻身;自己独坐很久;将玩具从一手换入另一手 能发“爸爸”、“妈妈”等复音,但无意识  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自握饼干吃
8月  会爬;会自己坐起来、躺下去;会扶着栏杆站起来;会拍手 重复大人所发简单音节 注意观察大人的行动;开始认识物体;两手会传递玩具
9月 试独站;会从抽屉中取出玩具 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句,如“再见”等 看见熟人会手伸出来要人抱;或与人合作游戏
10~11月 能独站片刻;扶椅或推车能走几步;拇、食指对指拿东西  开始用单词,一个单词表示很多意义   能模仿成人的动作;招手、“再见”;抱奶瓶自食
12月 独走;弯腰拾东西;会将圆圈套在木棍上 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如灯、碗;指出自己的手、眼 对人和事物有喜憎之分;穿衣能合作,用杯喝水
15月  走得好;能蹲着玩;能叠一块方木  能说出几个词和自己的名字 能表示同意、不同意
18月 能爬台阶;有目标地扔皮球 能认识和指出身体各部分 会表示大小便;懂命令;会自己进食
2岁  能双脚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 会说2~3个字构成的句子 能完成简单的动作,如拾起地上的物品;能表达喜、怒、怕、懂
3岁  能跑;会骑三轮车;会洗手、洗脸;脱、穿简单衣服 能说短歌谣,数几个数  能认识画上的东西;认识男、女;自称“我”;表现自尊心、同情心、害羞
4岁 能爬梯子;会穿鞋 能唱歌  能画人像;初步思考问题;记忆力强、好发问
5岁   单腿跳;会系鞋带   开始识字   能分辨颜色;数10个数;知物品用途及性能
 6 ~7岁 参加简单劳动,如扫地、擦桌子、剪纸、泥塑、结绳等   能讲故事;开始写字 能数几十个数;可简单加减;喜独立自主
        三、 小儿营养与喂养
        (一) 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小儿的能量消耗包括以下5个方面: 基础代谢、生长发育、活动、食物热效应、排泄等。以上5部分能量消耗的总和也就是小儿能量的总需要量。年龄越小,总能量需求相对越多。1岁以内婴儿每日约需能量460kJ(110kcal)/kg,以后每长3岁递减42kJ(10kcal)/kg。
        1. 产能营养素① 蛋白质: 小儿对蛋白质的需要量较成人相对高。母乳喂养儿需要2g/kg;牛乳喂养儿每日需35g/kg;植物蛋白喂养儿则每日需4g/kg。小儿由蛋白质所供给的能量占每日总能量的15%,随年龄的增长需要量相对减少。② 脂类: 小儿由脂类所供给的能量约占每日总能量的35%。含脂类丰富的食物有乳、鱼、肉、各种植物油等。③ 碳水化合物: 主要由粮谷类、根茎类食物以及食糖供给,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少。其所供给的能量占总能量的50%~60%较为适宜。
        2. 非产能营养素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他膳食成分有膳食纤维及水。小儿代谢旺盛,需水量相对较多。婴儿每日需水量约为150ml/kg,以后每增长3岁,递减25ml/kg,一般成人需水量每日约为50ml/kg。小儿所需的水主要来源于饮用水和固态食品中的水分。如水供给不足,易引起体内水平衡失调、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
        (二) 婴儿喂养(★★★★)
        1. 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适宜的天然食品和饮料。母乳可满足4~6个月婴儿的营养需要。母乳的成分可分为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和晚乳。
        (1) 母乳喂养的优点: ① 营养丰富,适合婴儿需要: 母乳中蛋白质、脂肪、糖比例适宜为1∶3∶6,且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钙、磷比例为2∶1,含乳清蛋白丰富,约占60%,而酪蛋白少,遇胃酸后形成乳凝块细小柔软,易于婴儿消化吸收,适合婴儿的生长发育需要;母乳中含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和乳脂酶含量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此外还有丰富的卵磷脂、鞘磷脂以及牛黄酸等,有利于婴儿大脑的发育;母乳中含糖丰富且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高,除了供给能量外,部分乳糖可在小肠中被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利用,生成乳酸,从而抑制肠道腐败菌的生长,肠道内的乳糖还有利于钙的吸收;母乳含铁量虽与牛乳相同,但其吸收率却高于牛乳5倍,故母乳喂养者较少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因子和生长调节因子,有助于增强婴儿的抗感染能力,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较少发生腹泻,且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的危险较少。② 喂哺简便: 健康母乳无菌且温度适宜,乳量随小儿生长而增加。节时省力,哺喂方便。③ 有助于母婴情感交流: 母乳喂养中,母亲与婴儿通过皮肤的接触、拥抱、照顾、爱抚、乳母的讲话、对视等,使婴儿获得安全满足感,母婴获得愉快感,有利于母婴间情感交流,有利于婴儿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发育。④ 有利于乳母产后康复: 孕妇产后哺乳可刺激产生催乳素,促进子宫收缩,有助于产后复原。同时哺乳期可抑制排卵,有利于计划生育。此外,哺乳的母亲也较少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等。
        (2) 母乳喂养的护理: ① 正常哺乳的建立: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30分钟内即可被送至母亲怀中吸吮双侧乳房。通常开乳时间在产后20分钟至2小时内。② 促进乳汁分泌: 乳母每日多次按需哺喂婴儿,使之吮吸有力,乳头乳晕得到多次刺激,可增加乳汁的分泌。同时,保持乳母心情愉快,合理膳食,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紧张,可促进乳汁分泌。生后4个月内应坚持母乳喂养。在最初1~2个月,每日喂哺的次数可根据婴儿的饥饿程度和母亲乳房饱胀感来决定,提倡按需哺乳,待婴儿与母亲相互协调后逐渐固定喂哺模式。一般说来,<2个月婴儿每日哺喂6~7次以上;3~4个月婴儿大约6次;4~5个月婴儿可减至5次。每次哺乳时间15~20分钟。根据吸吮能力及生活能力的不同,适当延长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吃饱为度。③ 指导断乳: 随着婴儿的长大,母乳成分的下降和乳量的逐渐减少,母乳已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婴儿各项生理功能也逐步适应了非流质食物。因此,出生后4~6月开始添加辅食,至10~12个月时,使婴儿由乳类食物为主变为固体食物为主,此时可断乳。如遇特殊情况,如夏季炎热、婴儿患病时,宜延迟断乳,但一般不超过1岁半。
        2. 部分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指母乳与牛(羊)乳或配方乳混合喂养的一种哺喂婴儿的方法,分补授法和代授法2种。
        3. 人工喂养
        (1) 鲜牛乳: 无母乳的情况下,鲜牛乳为较好的代乳品,可首先选用,但其营养成分又远不及母乳。其特点为: ① 牛乳中含蛋白质是以酪蛋白为主,入胃后形成乳凝块大,不易消化。② 含脂肪为饱和脂肪酸,脂肪颗粒大,缺乏脂肪酶,较难消化吸收。③ 乳糖含量低,且以甲型乳糖为主,可造成大肠杆菌的生长,婴儿易患腹泻。④ 矿物质较多,较人乳高3~35倍,易加重肾脏负担。⑤ 缺乏各种免疫因子,牛乳喂养的婴儿易患感染性疾病。鲜牛乳的配制: ① 稀释(加水或米汤): 降低酪蛋白、矿物质的浓度,有利于婴儿消化吸收。② 加糖: 牛乳中糖含量低,加糖目的为改变其营养成分的比例,同时提高能量,有利于吸收、软化大便、防止便秘,即100ml牛乳加糖5~8g。加糖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婴儿营养。③ 煮沸: 达到无菌的目的(时间为3~4分钟),同时使乳凝块变小,利于消化。牛乳量计算方法: 以每日所需总能量和总液量计算,婴儿每日需要能量110kcal/kg(460kJ/kg),需水量150ml/kg,100ml牛乳产热66kcal,含5%~8%糖牛乳供能86~98kcal(约100kcal,即376~418kJ)。小儿全日鲜牛乳喂哺量以不超过800ml为宜,能量不够时可及时添加辅助食品。
        (2) 羊乳: 其营养价值与牛乳相似,蛋白质与脂肪较牛乳多,以清蛋白较为丰富,羊乳中叶酸含量很低,维生素B12含量较少,长期单独以羊乳喂养可致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 婴儿配方乳粉: 是以牛乳为原料加工改造调配的乳制品。其营养成分接近母乳,适宜婴儿的消化能力和肾脏功能。配方乳粉直接加入60℃温开水冲调,摇匀后即可食用。
        (4) 全脂乳粉: 由鲜牛奶加工浓缩、干燥而成,较鲜牛奶易消化并减少过敏的可能性,按重量1∶8(1g奶粉加8g水)或按容积1∶4(1勺奶粉加4勺水)将其调配成鲜牛奶的浓度。
        (5) 人工喂养的护理: ① 出生后1~2周内的新生儿可用2∶1乳(鲜牛乳2份,加水1份),以后逐渐过渡到3∶1或4∶1乳,满月后即可用全乳。② 乳母取坐位、抱婴儿斜卧位、偏左或偏右(头身一致)与乳母成45°,以防呛乳。③ 乳汁温度与体温相似,即乳汁滴在前臂内侧以不烫手为宜。④ 乳头孔应以乳瓶盛水倒置时液呈滴状连续滴出为宜,吸乳时乳汁应充满乳头,以防小儿吸入空气。⑤ 哺喂时间10~15分钟,喂毕抱起轻拍后背,使胃内空气排出。⑥ 初次哺喂后,要观察小儿食欲、体重及粪便的性状,随时进行调整。护理要点: ① 婴儿食品应以乳品或乳制品为宜,调配时注意浓度和量,不可过浓、过稀或过少。② 喂乳前各种操作用具要清洗干净,乳头煮沸消毒时间为5分钟。③ 乳瓶中剩余乳汁不宜下次再喂,尤其是夏季,以防食入变质的牛乳引起腹泻。④ 调配量以略超出计算量为宜,因婴儿每次食量可能时多时少。
        4. 辅助食品的添加① 目的: 补充乳类营养素的不足、为断乳做好准备、逐步培养婴儿良好的饮食习惯。② 原则: 添加辅助食品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并根据婴儿的消化情况而定。每次只添加1种,从少量开始,逐步增量,3至4日后,待小儿适应了再添加另一种。如蛋黄可以从1/4个逐渐增至1个;蔬菜可以从菜汤到菜泥、碎菜;米饭可以从稀粥到软饭等。每一新的辅食品种均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如果发现大便异常而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即应暂时停食新添加的辅食,待大便恢复正常后再从头开始。添加辅助食品的顺序详见表34。
表3-4添加辅食的顺序
月龄 添加辅食品种 食物性状
<3个月   肝油制剂、鲜果汁、青菜汤   鱼汁状食物+维生素D制剂
4个月~    乳儿糕、稀粥、蛋黄、鱼泥、菜泥  泥状食物(训练吞咽功能)
7个月~   烂面、饼干、菜末、蛋、鱼、豆腐、肉末    末状食物+饼干(训练咀嚼功能)
10个月~ 粥、软饭、面条、豆制品、碎菜、碎肉、带馅食品  碎、烂、软状食物
        四、 计划免疫(★★★★)
        目前,我国普遍开展的预防接种是按卫生部规定的免疫程序,要求小儿在生后12个月内完成基础免疫结核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和麻疹,此外,需在小儿时期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表35儿童计划免疫实施程序表
免疫源 初种年龄   接种途径 复种
卡介苗(减毒活结核菌混悬液)     生后2日至2个月内   皮内注射 接种后于7岁、12岁,复查(OT)阴性时加强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  2 个月以上     口服 4岁时加强,口服
百日咳菌液、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   3个月以上  皮下注射 1岁半~2岁、7岁各加强1次,用吸附白、破二联类毒素
麻疹减毒活疫苗    8个月以上  皮下注射 7岁时加强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