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儿科医疗机构组织特点
发布人:管理者   发布时间:2012/08/29    浏览次数:1470    
        【考点精释】
       一、 儿科门、急诊的设置
       (一) 儿科门诊设置(★)① 预诊室: 预诊的目的是及时发现传染病患儿,使其在隔离室诊治,防止患儿之间的交互感染。此外,预诊还可帮助家长鉴别患儿所需诊治的科别,并根据病情的急、重、缓、轻给予适当安排。若遇危重患儿可直接护送至急诊室抢救。② 传染病隔离室: 室内除应备有检查床、桌、椅及必要的检查用具外,必须备有隔离衣,以及针对不同传染病的消毒设施包括洗手设备。隔离室最好分为互不相通的几间,分别诊治不同的传染病。若仅设一间,则在同一时间内只可诊治同种传染病患儿。若检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儿时,即在该室内进行治疗护理,并在指定的区域内挂号、交费等,或有护理人员代为办理。当患儿离去后,室内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诊治另一病种患儿。③ 挂号室: 小儿经过预检,确系非传染病患儿,凭预诊室卡片挂号。④ 测体温处: 诊前每个患儿测试体温。如体温高达39℃以上者,应酌情给予退热处理,并优先安排就诊,以防高热惊厥。⑤ 其他: 包括候诊室,检查室,检验室,治疗室,药房,收费处及厕所等。
       儿科门诊的护理管理: 做好诊前的组织工作、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焦虑、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预防交互感染、提供健康教育、防止发生医疗差错等。
       (二) 儿科急诊设置(★)应设抢救室、诊查室、观察室、治疗室及小手术室等。儿童医院内的急诊部还设有各科急诊室、药房、检验室及收费处等,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以保证24小时工作的连续进行。抢救室内设病床2~3张,配有人工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用具、供氧设备、吸引装置和雾化吸入器等,以及各类穿刺包、切开包、导尿包等。室内应备有抢救车,车上放置急救药品、注射器、手电筒、记录本及笔等,以满足抢救危、重症患儿的需要。此外,在观察室内应按病房要求备有各种医疗文件。
       儿科急诊的护理管理: 做好组织抢救工作、配合医师进行抢救、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建立急诊护理常规、防止交互感染。
       二、 儿科病房设置(★)
       儿科病房一般根据小儿年龄、病种及身心特点合理安排。每个病区以收治30~40名患儿为宜。大病室设病床4~6张,小病室设病床1~2张。每张床位占地至少2m2,床间距、床与窗台相距各为1m。病室之间采用玻璃隔壁,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患儿。窗外应设护栏,病床两侧应有床栏,可以上下拉动。病房内还应设有危重病室,收治病情危重、需要观察及抢救的患儿。室内置有各种抢救设备,待患儿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室。
还有医护人员办公室、治疗室、配膳室与配乳室、游戏室、盥洗室、浴室、厕所及杂用室等。此外,病房需设有库房、值班室、仪器室等;规模较大的病房还应设家属接待室、新病人入院观察室、危重监护室、足月新生儿室、早产儿寄养室、隔离室及1~2间备用房(供临时隔离或空气消毒时轮换使用)。
       儿科病房的护理管理: ① 环境管理: 不同年龄患儿对环境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儿童的室温应保持在18~20℃,新生儿室温应在22~24℃,室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65%。室内一律采用湿式清洁法。② 生活管理。③ 预防交互感染,不同病种患儿应尽量分室护理,同一病种患儿的急性期与恢复期也应尽量分开,护理患儿前、后均应洗手。④ 传染病管理,在儿科病房中,对新生儿、早产儿、正在接受化学治疗的白血病患儿、肾病综合征患儿,以及其他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患儿均应施行保护性隔离。⑤ 安全管理。⑥ 家属管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