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释】
一、 儿科护理学的范围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及内外因素所致的病理现象,并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对小儿进行整体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专科护理学。包括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及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预防保健措施、儿科基础护理以及常见疾病患儿的护理等。其任务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向促进小儿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一) 任务(★★★)主要内容有: ① 临床护理工作,包括一般临床护理工作,以及急、危、重症患儿的急救与监护工作等。② 儿童保健工作,儿科护士应在医院和社区(包括家庭、托幼机构、学校等地)积极传播科学育儿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以防治儿童在体格、精神、心理发育中可能遇到的障碍。③ 儿童及家庭的健康教育工作,儿童的健康教育必须通过成人来实施,因此要积极取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同时要针对儿童及家庭教养中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咨询,其目的是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二) 范围(★★★)儿科护理的服务对象是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儿科护理的范围很广,涉及一切儿童健康和卫生的问题。从年龄范围来说,应从精卵细胞结合起至青少年时期。根据我国卫生部的规定,在临床上是以初生至14周岁作为儿科的就诊范围。
二、 儿科护理学的特点
(一) 解剖(★★★)小儿体格显然与成人不同。外观上如体重、身长(高)、头围及胸围等的增长,身体各部比例的改变,骨骼发育如颅囟的闭合,骨化中心的出现,牙齿的萌出与替换等均有一定的规律;小儿内脏器官如心、肺、肝、肾等的大小、位置,以及皮肤、肌肉、神经、淋巴等系统均随小儿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新生儿和小婴儿头部相对较重,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怀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小儿骨骼比较柔软并富于弹性,若长期受外力影响容易变形,应避免肢体长期负重和受压;小儿皮肤、粘膜表层薄而柔嫩,容易损伤和感染,故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对小儿十分重要。
(二) 生理(★★★)不同年龄的小儿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正常数值,如心率、呼吸、血压常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新生儿期周围血液中的红、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的正常值有其特点;当小儿贫血时易出现骨髓外造血,肝、脾恢复到胎儿期的造血功能;还有婴儿代谢旺盛而肾功能尚不完善,故比成人容易发生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了解这些特点对采集护理资料、进行护理评估有重要意义。
(三) 病理(★★★)病理变化、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均与年龄有关。由于小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往往与成人不同,如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在婴儿常发生支气管肺炎,而年长儿与成人则发生大叶性肺炎;当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易患佝偻病;婴幼儿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较成人多见;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为多见;小儿肿瘤疾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还有中毒型菌痢多见于小儿等。当小儿患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时,常表现为起病急、来势猛,因缺乏局限能力而易发展为败血症,且小儿病情容易反复波动、变化快,故应加强病情观察和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和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四) 免疫与预防(★★★)小儿皮肤、粘膜柔嫩,淋巴系统发育未成熟,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也都不如成人健全,防御能力差。母体IgM不能透过胎盘,故新生儿的IgM含量低,易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新生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IgG,但6个月后逐渐消失,其主动免疫IgG一般要到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婴儿期分泌型IgA(SIgA)也缺乏,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加强预防工作是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在儿童时期注意营养供给均衡,积极参加体格锻炼,可防止小儿肥胖症,同时对进入成年后出现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亦起到预防作用。
(五) 疾病预后(★★★)小儿患病时虽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多,易恶化及死亡,但如诊治及时,措施恰当,好转恢复也快。
(六) 心理行为(★★★)小儿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不够成熟,故小儿的心理发育如感知觉、情绪、记忆、思维、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与成人有不同的特点,可塑性大。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心理发展特征,采取相适应的护理措施。同时,要为小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促进小儿心理健康发展。 |
|